今年6月是我国第15个全民禁毒宣传月。近段时间以来金来源配资,各地各有关部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禁毒宣传活动。为守护青少年远离网络涉毒风险,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公安部、国家禁毒办等七部门决定于2025年6月至12月在全国开展防范青少年滥用涉麻精药品等成瘾性物质网络集中宣传教育活动,并联合发布了倡议。
近年来,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禁毒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禁毒斗争整体向好态势持续巩固。但同时,受国际毒情影响,我国毒品滥用形势发生结构性变化,具有药用价值且可以合法使用的麻精药品以及具有成瘾性的非列管物质走上前台,成为当前吸毒者特别是青少年的主要选择。而伴随着互联网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青少年接触涉麻精药品等成瘾性物质的信息渠道不断拓展,由此也带来了更大的涉毒风险。这些物质要么属于合法药物、具有一定的可获得性,要么不受禁毒法律管控,对青少年来说具有相当大的蛊惑性。此外,由于其在一定场域内可以合法流通,也给公安机关执法打击带来了极大难度。如何防范青少年滥用成瘾性物质,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
应当说金来源配资,作为药物使用的麻精药品,在医疗、教学、科研等合法场合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禁毒法明确规定并予以保障的。但是,作为滥用的对象,这些药品与海洛因、冰毒等非法制贩的毒品一样,会给人特别是青少年的身心带来极大破坏,阻碍青少年健康成长。近年来,依托咪酯、右美沙芬、曲马多等物质在我国快速扩张,已形成一定的滥用规模。而未列管的成瘾性物质,如“笑气”、亚硝酸酯类物质等在青少年群体中流行泛滥,不仅毒害青少年身心,还可能诱发其他衍生违法犯罪,危害社会稳定乃至国家安全。
针对涉麻精药品及非列管成瘾性物质滥用问题,有关部门采取了诸多举措。例如,2023年最高人民法院印发的《全国法院毒品案件审判工作会议纪要》,对涉麻精药品的行为作出了详细规定,对医疗用途、医疗目的等司法认定事由进行了界定,为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2024年修订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将麻精药品按照药用类和非药用类分类列管,提升了《非药用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列管办法》中对非药用类麻精药品管制的效力层级,明确了分类管制、一致适用的管制制度,为处理涉毒违法犯罪提供了制度保障。
遏制毒品传播,不仅要注重“后端”的打击惩治,更要做好“前端”的预防教育工作。此次倡议由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公安部、国家药监局、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和国家禁毒办共同发起,体现了对青少年涉毒风险防范的综合考量,从认清危害、拒绝诱惑、家庭关爱、全民行动等多方面进行提醒和警示,彰显了麻精药品日益泛滥背景下相关部门对于青少年的全方位保护。倡议强调了麻精药品的双重属性,教育青少年要科学认识麻精药品,承认其功能的同时防止过量使用,这有助于提升预防教育的科学性。同时金来源配资,倡议从青少年行为规范的角度施以教育,着力提高青少年识别毒品伪装和毒贩骗术的能力,增强其对网络媒体、网络游戏等载体所传播信息的辨识能力。
不仅如此,倡议还强调全社会共同参与,将禁毒法规定的“禁毒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予以细化,不仅有针对性地开展毒品预防教育,而且提倡关注青少年的情绪、行为变化,倡导为青少年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并为出现不良现象的青少年提供专业帮助。还进一步指出,网络环境的净化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打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有助于防范网上涉毒风险,防止青少年接触毒品或不良信息。
防范青少年滥用涉麻精药品等成瘾性物质是一项需要全民参与的系统工程,既要提高青少年的个体识毒辨毒拒毒能力,帮助其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也需要家庭、学校等社会主体的参与,关注青少年群体的成长状况,主动介入青少年的异常表现,更需要全民行动,从平台到网民,共同阻断不良信息传播,科普禁毒知识,净化网络环境,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筑牢无毒的铁壁铜墙。
(包涵金来源配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学院教授)
顶级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